金刚乘时期:手印的繁复玄密化
这些新姿势也意味着新知识,七世纪金刚乘佛教兴起,佛教轨仪越来越精细,举手投足也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意义。伴随着手印修行的细则化,佛像不但人物变多了,除了当时当世的释迦牟尼佛,沿时间线,增加了过去燃灯佛和未来弥勒佛。在空间上,增加了五方佛,为人熟知的比如西方阿弥陀佛和东方药师佛。不同佛的衣着与配饰也变得光彩炫目。佛像的姿势终于变成系统化的姿势知识。
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,便在迅速本土化的过程中,成为了中国人“儒释道”思想矛盾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催生出了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。某种程度上,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已经融化为一种哲学和社会学现象,而不只是一种远道而来的古老的信仰。在当代艺术中,依然有年轻人带着崇敬去描绘、雕刻他们心中佛家的形象,以现代的语言和审美去重塑信仰的力量。
佛陀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遵从他的教诲,以清净心整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,也要把佛堂整理的很干净。
平时做早晚课诵时,应该在早课上香前,用佛堂的清洁用具,将佛像、佛桌擦干净。
至于能用水清洗否?则须视佛像的材质,以保护与尊敬的心情去处理,才可达的保存方式。此外,家中的佛灯代表光明,它应比佛像高呢?或矮呢?
原始佛教时期:神秘的足印
佛教历史上,从释迦牟尼入灭到公元一世纪的六百多年里,被称作无像时期。原始佛教具有强烈的无神论色彩,释迦牟尼本人也明确反对偶像崇拜。因此,在这段漫长的佛教顺延期里,为了避免误入偶像崇拜的歧途,表达佛教典故、寓言和佛理的雕像和图画,都用了象征的手法,比如用菩提树表达觉悟,用莲花座表达世尊本体,用象征佛传授的理论,用巨大的足印代表佛的修行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