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插花
中国插花虽源于民间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,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,但是真正形成典型的水养插花的概念,具备一定的艺术造型还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民间插花早易与佛事活动相结合,并随着佛教的盛行,以佛前供花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,形成*具特色的寺庙插花。
筒花
以各种筒作容器插制而成的花称之为筒花。
竹筒插花源于后唐皇帝李煜,李后主喜欢用竹筒插花,在【清異缘】记载:“李后主每春盛时,粱棟窗壁,柱拱阶砌,并作隔筒,密插杂花,榜曰'锦洞天'”。
筒花作品的表现为婉约大方,为文人插花,以花寓意抒情。竹为文人爱,竹筒花器更是文人花重要的花器。
竹筒为笔直的粗线条造型,与瓶相比少了婀娜的姿态,虽为粗犷,但筒花作品线条的表现更多。
插作时,上隔以平出或倒挂较有动态,但宜注意平衡,适用于中型插花。
基于社会地位、生活环境及接触事物的不同,各人员人所反映的思想意识、人生态度及审美情趣也各不相同,这些区别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必然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,依此区分,中国传统插花可有如下类别:
宫廷插花
顾名思义,主要是为皇宫内服务的插花。是专为帝王、嫔妃、达官、富豪宴赏、玩乐、装饰环境及做宣传工具而插作的。从唐代罗虬《花九锡》一书中可得知:“重**幄(障风)、金错刀(剪截)、甘泉(浸)、玉缸(贮)、雕文台座(安置)、画图、翻曲、美醑(欣赏)、新诗(咏)。”